【新網店 新體驗】 余仁生(香港)新網店 現已登場 | 重新登記會員獨享2重賞
您的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處於關閉狀態。請打開它,讓您可以體驗這個網站的全部功能。
傳統中醫認為刺激穴位可行氣活血,調理陰陽平衡,促進身體自癒能力。此外,穴位按摩更可舒緩疲勞、排毒以至改善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徵狀。 大部分穴位均易於掌握,而按摩時只需使用按壓或揉捏等基本技法。你可利用以下的自學指南,掌握舒緩各種不適的方法,讓健康唾手可得。 印堂 位置:兩眉頭之間 作用: • 疏神明目,暢通鼻塞 • 醒腦安神 (改善睡眠質素) • 驅風、通絡,舒緩疼痛 • 有助舒解頭痛、頭暈及前額發熱疼痛 • 有助舒解鼻腔病症,包括鼻炎、鼻竇炎、鼻出血 • 有助舒解眼疾,包括眼痛、暈眩 • 對神經系統帶來裨益,包括緩減失眠、面癱、三叉神經痛、神經衰弱、腦退化症及健忘 • 有助舒緩高血壓 按摩技法: • 以中指指腹揉按印堂穴2-3分鐘,再以姆指及食指輕捏相同穴位約1分鐘。 • 可利用此法每天按摩3次,或於需要時進行按摩。
迎香 位置:鼻翼中點旁 作用: • 清肺火 • 驅風散鬱 • 調氣鎮痛 •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• 有助緩解口眼歪斜、面部水腫、口唇紅腫、因發熱導致的頭痛及眼痛、遇風流淚、頭面膿瘡、慢性結膜炎 •有助舒解及預防鼻腔病症、鼻塞、鼻出血、急性及慢性鼻炎、嗅覺退化 (嗅覺漸失)、鼻息肉、上呼吸道感染、氣促 / 氣喘 • 有助舒緩便秘 按摩技法: •以食指指尖按壓迎香穴,每次约1分鐘,再以拇指外側沿笑纹及鼻旁上下按摩。 •可利用此法每天按摩3次,或於需要時進行按摩。每次1分鐘,每次完成後喝一口暖水。
橋弓 位置:耳朵下方至鎖骨的縱向肌肉 作用:橋弓穴由於靠近頸動脈竇,所以中醫認為有調節血壓的作用,刺激橋弓穴可減慢心跳,從而降低血壓。 按摩技法: •以拇指沿耳後翳風穴按壓至鎖骨對上凹陷處100次。以由左而右的交替手法推按兩側的橋弓穴,不可兩側同時進行。 •按摩時會感到該處有脹硬的感覺。按摩力度應輕柔均勻。
內關 位置:位於前臂正中,在掌後約兩指之距。 作用: •改善心臟功能,防止心絞痛、胸悶、心悸等心血管疾病 •抑制胃酸分泌,促進腸胃蠕動,防止消化功能紊亂,如胃痛、噁心、嘔吐、打嗝、腹脹等 •寧神,改善夜間睡眠質素,有助防止抑鬱和神經失常 •確保寬胸行氣,有助緩解呼吸疼痛 • 防止中風 • 調節血液中的膽固醇 按摩技法: • 以左手拇指按壓右手內關穴,將拇指指甲置放於兩肌腱之間,按20次。再打圈揉捏2分鐘。重複以上動作,以右手拇指按左手內關穴,每天按摩2次。 • 你還可以配帶具按摩功能的腕帶,將凸紋部分對準內關穴進行按摩。按壓內關穴會產生一種酸軟發麻的感覺,繼而刺激到中指或手肘。
足三裡 位置:小腿外側,約在膝蓋下兩指之距。 作用: • 增強身體抵抗力,提高免疫功能,預防疾病 • 強健消化系統,舒緩胃痛、嘔吐、腹瀉、便秘、消化不良以及其它腸胃功能紊亂或不適 • 有助改善下肢麻痺/疼痛、下肢活動困難 按摩技法: 以拇指按壓或外物敲擊,直至感到酸軟發麻。每天按摩5分鐘。
合谷 位置:拇指與食指交匯處 作用: • 舒緩頭痛及其它與齒、鼻、耳、目相關的頭頸病徵 • 合谷穴具雙向調節作用,可調理胃腸元氣,促進腸臟蠕動,抑制腹瀉 按摩技法: • 持續按壓及鬆開兩手的合谷穴,每分鐘30次,直至感到酸軟或發麻。 • 治療便秘:按壓並揉捏3分鐘,然後以順時針方向揉搓胃部。 • 身體虛弱者不宜過分刺激合谷穴,此法孕婦忌用。
自行舌診或向中醫求診前的宜忌
中醫建基於藏相、陰陽和五行理念上。
中醫的治療方法可單獨施用或結合配合。
您可能對自己的身體瞭如指掌,但是您知道它在中醫中是怎樣分類的嗎?